通關路上 蓄勢復常
香港特區實施長達3年的嚴控新冠疫情措施後,隨着2022年過去而成為歷史。鑑於去年本地經濟表現遜於預期,加上環球局勢不明朗等因素,特區政府將全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下調至負3.2%。
踏入新的一年,本地經濟仍有待全面復甦,但隨着後疫情時代到臨,除了恢復對外交通,與內地通關的時間表亦已見眉目,社會正邁向全面復常,香港GDP有望於今年重上正增長軌道。
繼反映企業營商信心的採購經理指數(英文簡稱PMI)去年年底錄得49.6,創4個月以來新高後,各界普遍預期,通關後營業額將會反彈一成,帶動金融市場交投轉趨活躍,有助於增加企業投資意欲。預測本港PMI在未來數月升勢持續,或會衝破50。信貸評級機構標普亦指出,同期本港商業活動為4個月來首度擴張。即使原料和人工成本上漲,預期本港經濟今年仍會增長2.8%,扭轉去年收縮3%的弱勢。
本月初,香港大學發表2023年高頻宏觀經濟預測,指出縱使不少發達經濟體實施貨幣緊縮政策以抗通脹,而窒礙本港上半年經濟發展,但就業市場將受惠於與內地恢復通關,預期首季實質GDP增加1%【圖】,全年則可望恢復正增長,增幅料為2.5%。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
香港失業率曾在2021年2月攀升至7.2%,就業不足率增至4%,兩者刷新2003年沙士以來新高。失業率至今已回落至3.7%,連續6個月下跌,重返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平;預料與內地通關得以進一步下降至0.5%,而恢復全民就業狀態。
內地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維持了1016日,比任何國家都要長,卻能於短短數周內作出大幅度改變。部分經濟活動或會因而急劇反彈,但疫情仍處於蔓延階段,國家經濟還需一段時間才會全面復甦。
動態清零期間,雖然內地人民收入普遍下降,但儲蓄率高企,據法國巴黎銀行估計,2023年家庭消費將增長9%,通關開放亦紓緩房地產等行業的困境,去年11月放寬了房地產開發商的融資渠道,有助於改善行內債務違約問題,並盡量使售出單位得以落成。
中國復甦無疑可提振全球經濟增長,但其石油使用量約佔全球五分之一,精煉銅、鎳和鋅佔一半,而鐵礦石則佔六成以上,重新開放後難免會增加全球對商品的需求及對商品價格的壓力,是否會推高通脹或利率,則屬未知之數。
香港逐漸放鬆防疫措施半年以來,復甦動力始終不足,主因是特區作為大灣區連接國際的樞紐,仍需內地注入經濟動力。內地的復常時間表來得早於預期,有利於刺激疲弱多時的消費,經濟增長可望由去年約3%升至5%,成為2023年環球經濟的一個亮點。但這一切都有待內地熬過「解禁回潮」(Exit Wave),即放寬防疫措施以致確診病例再度激增;歐美相關經驗顯示,為期約需3至6個月。
當前歐美通脹高企,涉及如去全球化等多個結構因素,不易化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全球通脹將由去年8.8%回落到6.5%。面對高通脹,歐美央行貨幣政策已全面收緊,美國聯邦儲備局在2022年加息425個基點,本年仍有繼續加息的可能。這樣的貨幣政策將不利於香港經濟。在聯繫匯率制度下,美元加息迫使資金流動性收縮,對本地經濟活動造成壓力。即使加息步伐放緩,息口高企相信將維持一段時間,年內歐美難逃衰退。
俄烏衝突歷時幾近一年,令國際能源與糧食供應鏈遭到破壞。衝突既難望於短期內解決,今年仍將對世界經濟帶來震盪。全球供應鏈的調整現正在加速,趨向本土化、區域化、分散化。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年8月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以提供數百億美元促進半導體的研究和製造,透過吸引大公司落戶美國,建立自身的半導體供應鏈。
中美兩國持續的戰略競爭將加快全球科技脫鈎,對經濟增長和國際金融市場走勢影響深遠。在高通脹的壓力下,本年中美經貿摩擦或有機會緩和,雙邊對話可望加強,但美國制華的姿態難以徹底扭轉,對香港經濟前景並非好事。
另一方面,嚴厲防疫措施曾令部分外資公司撤出香港。根據投資推廣署的統計調查,亞太地區總部數目連跌3年,按年減少46間(3.2%),而駐港公司跌穿9000間,為4年新低。其中不少地區總部遷往新加坡,部分曾因內地通關無期而撤銷地區總部。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研究指出,香港對跨國企業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與新加坡相比,特區在本地安全及政治穩定有所不及。特區當局理應着力填補金融人才流失,以會計業為例,香港會計師公會的資料顯示,2022年流失率錄得11%,部分大型金融機構更高達30%。
顯而易見,目前利好因素主要來自內地市場,其他地區均有下跌跡象。歐洲經濟衰退和美國處於加息周期等難免削弱當地人的消費意欲。通脹急升推高物價及生產成本,主要國家大舉加息抗通脹,既加重企業利息開支,亦影響銷情。高度依賴西方市場的出口型經濟將面臨重大挑戰。
不過,近年中國與東盟加深合作,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加上內地今年勢將催谷內需,相信可以抗衡歐美的經濟衝擊。若要重踏增長之路,香港必須聚焦內地與東盟,包括全速推行與大灣區融合等發展計劃。恢復通關可以惠及本港各行各業,同時亦有助於香港再度發揮作為國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逐步重拾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面對歐美經濟或會影響本港企業業務和整體經濟復甦,企業可藉粵港澳大灣區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拓展內地、東盟及其他市場。現時亞洲國家增長相對較快,東盟無疑是另一出口增長的亮點。
綜觀本地近期發展,特區政府放寬對訪港旅客的檢疫安排,足以為服務輸出增添動力,儘管金融狀況收緊或會抵消部分正面效應,但若疫情持續穩定受控,經濟活動就能正常化。萬眾期待的中港通關更是香港打造經濟復甦的契機,除了繼續強化自身所長之外,更要致力發揮國家賦予「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定位的經濟發展領域中提升國際競爭力。
謝國生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首席講師
何敏淙先生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三年一月十八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