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大幅上漲的健康成本
受俄烏戰爭及全球通脹升溫等因素影響,各國能源價格不斷飆升。在11月22日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上,香港特區政府與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電)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進行了周年電費檢討,2023年本地電價將大幅上漲。供應九龍、新界等地區電力的中電每度電價格增至1.54元,較2022年1月的電價上漲19.8%;供應港島等地區電力的港燈更將電價按年上調45.6%,增至每度電1.97元。
正當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兩大電力公司作為公共事業機構的加價方案,難免引發社會的激烈爭議,尤其是將高額成本轉嫁給用戶的這一行為,更惹來市民極度不滿。
香港電價由「基本電價」和「燃料調整費」兩部分組成,因基本電價保持不變,電價上漲主要由燃料調整費增加所致。能源諮詢委員會前委員、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曾表示,由於產油國減產和俄烏軍事衝突導致能源價格上漲,兩家電力公司的燃料收入無法抵消燃料開支升幅,合計共需墊付數十億元,造成燃料調整費按月升勢自本年持續至2023年。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則批評,能源緊張和國際形勢觸發的電力成本上升,已經通過不斷上調的燃料調整費悉數轉嫁給市民:港燈的燃料調整費由2022年1月的0.273元/度升至12月的0.801元/度,中電的燃料調整費由2022年1月的0.386元/度升至12月的0.573元/度【圖】。現行制度下,電力公司毋須承擔燃料價格波動的風險,政府補貼與電力公司持續漲價的現象已是畸形。事實上,電力公司應負起社會責任,與市民共同分擔燃料調整費的上調幅度。
能源和電價顯著上漲,除了影響民生之外,還會產生什麼其他重要的影響?最近的兩項經濟學實證研究探討了其中不可忽視的健康代價:更多人將死於極端氣溫。
首先介紹一項關於天然氣價格與冬季低溫死亡的研究。澳洲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Janjala Chirakijja、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Seema Jayachandran以及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Pinchuan Ong研究了美國家庭供暖價格死亡率的影響【註1】。眾所周知,身處寒冷環境是美國冬季死亡率達到峰值的原因之一,較高的供暖價格則會增加人們處於低溫致命的風險。此外,高昂的能源費用還會通過減少其他促進健康的開支而影響健康。三位研究人員分析了從2000至2010年,作為家庭供暖主要能源的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在美國不同區域的變化,發現較高的供暖價格會顯著提高冬季的死亡率,其主要影響是導致更多由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死亡。美國在2000年前後天然氣價格較低,是項研究發現期間每年避免了超過1.1萬人死於寒冷。
與美國相比,香港冬季較短,嚴寒情況亦較少出現,死於極端低溫的個案並不算多,因此Chirakijja等人的研究發現也許對香港借鑑意義有限,但夏天炎熱,極端高溫導致死亡則較常見。究竟有沒有關於電價與高溫死亡的研究呢?
筆者與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的Takanao Tanaka合作的一篇論文,對這一問題提供了答案【註2】。研究以日本為對象,發現在福島核事故後,由於公眾對核能的恐慌,日本政府關停了所有核電站,導致全國大規模電力短缺。夏季是日本的用電高峰,為了避免電網斷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減少民眾用電的政策,包括顯著提高電價,並通過各種宣傳呼籲大眾節約用電,尤其是要減少空調的使用。通過分析日本各個地區節能目標和電價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發現,節能政策導致日本每年過早死於高溫的人數增加了超過7700人,造成了巨大的健康成本。
相較於日本,香港的夏季溫度更高,持續時期更長,因此極端高溫帶來的健康威脅也更大。可以預見,如果電價上漲導致民眾不得不減少夏季製冷用電,在香港的高溫下,社會的健康風險將大幅提升。屆時很可能出現因極端高溫導致的死亡大幅增加。對於低收入階層來說,這一現象或更為嚴重。
由於電力公司的燃料調整費是與香港特區政府商討的結果,電力公司也是在法理框架下運作,很難改變現狀。如果電價持續上漲,政府必須持續為市民(尤其是低收入階層)提供補貼。
現行電費補貼計劃將持續至2023年5月,這一計劃已經持續3年,但補貼數額自2021年起至今一直維持不變(首11個月每月80元、第12個月120元)。相較於不斷增長的電價,不變的補貼數額在未來對升斗市民的幫助將愈來愈小。
至於政府自2019年起為期60個月的電費紓緩計劃,也將於2023年12月結束,如果不再延續,用電成本將會更加沉重。因此,為了降低高額電價帶來的健康風險,政府應考慮將已有的電費補貼計劃加以調整,對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高的電費補助。
然而,提高補貼只能短期解決能源和電力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問題。長期來看,更重要的是做到開源節流。從開源的角度,雖然國際形勢導致的供電成本上升不可避免,但中電和港燈也可以主動尋求其他獲取電力渠道。多年來,香港電力約80%自行生產,剩下部分從內地進口。如果供電成本持續上升,那麼從經濟角度考慮,通過多渠道進口電力等降低成本措施,對香港社會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隨着內地穩步推進碳中和計劃,清潔能源將成為發電的主要來源,而且清潔電力價格會比傳統電力更加低廉。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進口更多清潔電力來替代目前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發電,也會是更佳的選擇。除此之外,應大力拓展本地可再生能源,在海浪發電、太陽能發電等領域進行規模化研究和拓展,多方面保障能源安全。
節流方面,香港應該首先解決在很多行業都普遍存在的能源浪費現象。例如,諸多報道曾指出,很多場所夏季室內空調溫度過低,造成了大量的電力浪費。一些大型商場室內溫度長期低於攝氏18度,甚至令人不適;有人於是調侃香港能夠被稱為購物天堂是有理由的:商場有這麼充足的空調,連結賬都必須跑起來才不會血液凝固。對此,香港可考慮通過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buildings energy efficiency)、對不同機構實施差異化定價、對高耗電用戶徵收附加費等手段,促使商業機構和企業合理用電、節約用電。而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則要引導大家多用節能電器(可提供相應政策支持或者直接補貼),從而提高社會總體的能源使用效率。長期來看,補貼和推廣節能電器的使用,亦是比直接補貼電費更好的政策選擇。主要原因是中低收入家庭通常會因為預算有限而更多地購買高能耗電器(因高耗能電器價格相對節能電器較低),但這類電器的長期使用成本反而更高。
【註1】Janjala Chirakijja, Seema Jayachandran, and Pinchuan Ong. Inexpensive heating reduces winter
mortality. No. w2568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9.
【註2】 He, Guojun, and Takanao Tanaka. “Energy Saving Can Kill: Evidence from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Forthcoming.
何國俊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管理及商業策略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