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 危中有機
本地人口結構正經歷人口老化的轉變,特區政府估計20年後,每3個香港人中,約有1人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而長者人口增長的一個特點就是,80歲及以上的增幅在未來40年間尤為顯著。2021年8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40萬(5.3%),到2040年會倍增至接近99萬(12.2%),2060年更將跳升到125萬(16.3%)【表1】。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由此衍生不少經濟問題,包括勞動市場受壓、生產力下降、納稅基數下跌、工資上漲、競爭力減弱等。
由於邁向高齡階段,長者雖具備豐富工作和人生經驗,但卻往往不獲認同,反而與弱勢社群混為一談。究竟銀髮族是香港社會的資產抑或是負資產?高齡化社會對資源運用及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政府該如何應對相關挑戰?
毋庸置疑,65歲及以上長者快速增多,將對社會、經濟甚至政治方面產生莫大影響,有關當局為因應所需加以支援,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首先是居家安老,也就是在所選擇的住所中安享晚年,參與社區及個人社交活動。中國傳統一般認為多代同堂可以增加長者的生活意義,把長者隔離到退休社區(如老人院)則難免被視為憾事。
長者得以安全、自主生活,並盡可能長時間維持促進身心健康的各類活動,以建立社會聯繫、自主感和家庭舒適感。晚年生活的質素與他們可控制及熟悉的家居環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但是,長者可依靠什麼資源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由於安老院舍宿位嚴重供不應求,居家安老預計將成為今後趨勢。但若靠家人護理,既易生摩擦,亦會產生勞動無償、經濟生產力低、工資損失、時間分配失衡和醫療費用增加等一籃子問題,對整體社會亦構成經濟包袱。故此,本港亟須推行可持續的社會護理系統,配備足夠和專業的護理人員。
其次,人口老化與長者健康問題無疑息息相關。在香港人口中,長者受到慢性疾病的影響不成比例。如【表2】所示,2019年全港因所有病因致死的總數為48706宗,當中39264宗為65歲及以上長者,佔80.6%。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為6096宗,其中更有82.5%為65歲及以上長者。導致長者死亡的其他主要病因還包括肺炎(94.3%)、腦血管病(83.8%)、腎病(90.3%)、認知障礙症(99.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1.6%)、敗血症(84.9%)。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但話說回來,這不代表銀髮族必定有健康問題。參照【表1】的數據,2021年年中人口預測為758萬,65歲及以上為數近145萬人,佔總人口約19.1%。假設2021年全港人口的主要死因及分布跟2019年相若,則65歲及以上長者的死亡宗數約為39264,死亡率僅為2.71%,雖然難免受到傷殘或慢性頑疾的困擾,但大部分長者仍然相當健康。
人口老化亦會增加醫療保健需求壓力,醫療設施和醫護人手短缺,都會導致醫療費用上升,增加政府的財政預算壓力,而須千方百計擴闊稅收來源,否則為了要應付不斷上漲的醫療開支,難免要減少其他福利開支甚或拖慢經濟復甦。
社會對長者的認可,無論通過社交網絡積極參與社會、就業、志願服務、學習抑或教學,對長者健康生活都有積極作用。無理的負面標籤只會令長者感到孤立無援,身心受壓,從而增加社會的整體醫療成本。
此外,不少中低收入階層的長者因面對財務困難,而需延遲退休計劃。即使有能力退休,為了生活平衡或生存意義,也希望在工作崗位上繼續作出貢獻。但非專業執業或非自僱人士或會面對年齡歧視,或受退休制度規限。
為了維持日益昂貴的生活開支,長者更會容易墮入投資騙局的圈套,以致把畢生積蓄拱手給不法之徒。社會日漸高齡化,長者騙案恐怕只會有增無減。至於富裕的長者,則或因坐擁巨資,而成為家族中人衝突或爭產的導火線。
由此可見,長者對專業理財及投資服務需求勢將與日俱增。
基於教育程度、專業背景、健康狀況以及人生經歷各有不同,對於一眾年長人士,亦不宜處處視同一律。
成長於不同年代的長者,其文化口味或會南轅北轍,例如現時成長於上世紀早年的香港人,每多為傳統粵劇的捧場客;成長於1950至1960年代粵語片黃金時期,或受到張瑛、白燕、呂奇、陳寶珠等影星主演的影片耳濡目染;其後的一代則對Beatles、Bee Gees和許冠傑的歌曲耳熟能詳,堪稱中西流行文化兼收並蓄。
另一方面,隨着社會繁榮進步,教育漸趨普及,今時今日許多長者具高學歷和知識水平,人生目標不一定是吃喝玩樂,而是追求終身學習,務求與時並進。
縱使長者的身體機能隨着年月衰退,然而科技應用足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故此,支援長者正常生活的科技及相關產品,尤其是針對患有殘疾者,理應不愁銷路。
數據顯示愈來愈多長者使用個人電腦:2020年,65歲及以上長者曾使用個人電腦的百分比為39.1%,較2018年的35.7%為高 【註】。
其實接受數碼技術的長者亦不斷增多,對新產品的用法也不陌生。能改善長者個人生活、促進護理,並改善服務的技術研發,實在刻不容緩。能滿足長者需要的具體技術領域包括電子醫療和健康記錄與人工智能集成的「智慧健康」平台、能支援語音與感官和運動的輔助技術、連接互聯網設備的智能感測器、自動駕駛汽車甚至機械人等。此等樂齡科技在本港極具市場潛力,只待政府當局、社福界和商界共同推動。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必須及時正視,萬勿掉以輕心。綜觀上述各點,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在個人及家庭層面構成不少經濟問題,但另一方面亦帶來不少商機。
當務之急,特區政府必須為應對人口老化制定一套長遠完備的政策,發揮各相關部門所長,以推動醫療及科技發展,強化福利制度、護理服務、居家安老、長者文化活動及教育項目。
為應對有關產品及服務的市場需求,設備研發、製造商、安老院和保險公司等企業、民間組織、政府決策者和學術界務須攜手合作,在開發銀髮經濟之餘,更將長者多元價值觀和個別需求納入解決方案之中。
註: 《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73號報告書》,政府統計處,2021年4月15日
謝國生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首席講師、新界鄉議局當然執行委員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