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香港邁向國際化的新高度
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環球金融中心,近年備受各種因素影響,有黯然失色之虞。在慶祝回歸25周年之際,新一屆特區政府即將開啟新篇,一大挑戰是如何保持和發揚香港的國際化優勢。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以「全面提升競爭實力」作為四大施政綱領之一,列舉多項相關措施提升香港國際化優勢,可見對此高度重視。這一課題進程之艱巨、意義之重大,確是決定香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必須認真思考和應對。
當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下,香港作為聯繫中外的國際都會,其獨特作用和意義不會減弱,只會日漸加強。
中美競爭力比併和博弈現已成為世界政經主線,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更催化了其中的分化和重構。上月中,美國總統拜登動作頻頻,先是召集東盟10國到華府開會,隨後出訪南韓日本,期間啟動印太經濟框架。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演講,指明中國為該國的最大對手,「中國是全球唯一國家,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並在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方面日益增強實力,而足以實現此一意圖」;講詞亦系統闡述了對華競爭戰略。
面對波詭雲譎的政經局勢,中國經濟的外循環和高水準的對外開放,都需要香港產生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化深植於香港基因之中,從歷史維度看,這座城市一直是聯通中外的重要橋樑,在很多特殊時期發揮了獨特的效果。無論是在冷戰期間中外隔絕時期,還是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的年代,香港都順應時勢,成為中外資金、貿易及人員往來的通道,服務了國家也成就了自己,作出貢獻之餘,亦從中受惠。
在新時代保持國際化特色,做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對於特區而言,既是歷史性機遇,也是歷史性使命。若能貫徹「一國兩制」的穩健基礎,成功發揮聯通中外的橋樑作用,香港的前景就會光明寬闊。
香港的國際地位在於作為接通國家的橋樑,不管金融商業抑或其他領域的交流合作,和內地的聯接愈緊密和通暢,其對國際的價值和吸引力就愈大。
基於各種原因,香港回歸後在有些方面和內地的聯繫並沒有變得更緊密。與此同時,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內地直接聯繫海外的效率大大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自然相對下降。我的同事陶志剛教授等學者的研究顯示,由於對於內地需求的了解和掌握不足,過去20年本港在協助內地企業進口中,所佔份額持續縮減,錯過了借力內地進口蓬勃增長的良機。
因此,積極融入祖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深入理解不同層次的需求,不斷加強各種聯繫和合作,香港才能為世界各地聯通中國發揮更大功能,為其國際化增加價值。
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的一個城市,香港對於國家的特殊意義,在於其接連全球的獨特優勢。香港保持國際化特色,成為中國經濟外循環的一個關鍵樞紐,以及高水準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平台及視窗,足以對國家的發展貢獻所長,相信這個定位更將日形重要。香港自身的發展,理應圍繞這個定位,在以國際化優勢服務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加強自身優勢,開拓嶄新領域,打造獨特的競爭力。
在守牢「一國」底線的基礎上,香港保持國際化的關鍵,在於堅持完善「兩制」。香港國際化之所以能夠獨秀於亞洲,除了歷史沿革以及背靠祖國的地利外,仗賴的就是「兩制」的核心、法治和自由市場。
法治予人安全的保證,自由市場則提供平等機會;兩者造就了本港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的繁榮,使香港得以成為亞洲國際都會,吸引各地人士定居發展,形成了國際多元的文化底色。接軌國際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加上機遇處處,讓香港這顆東方明珠能夠長期閃耀於世界。
由於全球局勢變幻莫測,風險和不確定性驟然大增,人們紛紛尋找相對安全的地方避險。比如在第五波疫情下,居港的一些外籍人士遷往新加坡等地的意向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避險心理使然。香港制度基礎保持穩健,為市民提供穩定的預期和基本的保障,在動盪的歲月尤其重要。
一個地方如果法治不彰、政策多變,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自會給人極大的不安全感,最終影響資本和人才的去留。因此,只有堅持完善法治和自由市場,香港才能鞏固國際化的既有優勢,在新時代提升國際競爭力。
保持國際化的原有優勢之餘,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當積極面對寰宇政經形勢的變化,加強國際推廣和宣傳,主動拓展合作和聯繫,銳意增強國際競爭力。至於着力重點,筆者謹提出以下建議。
一、 擴大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爭成為亞洲新興經濟體和中東國家的主要國際融資平台。香港成熟高效的市場、國際化的優勢、地緣和經濟往來的基礎,都是拓展這些市場的有利條件。打進這些新市場將大大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 在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過程中,開創國際化的新內涵,增加國際化的新內容。無論是創科還是文化領域,香港需要積極聯接中國內地和國際的資源,走出去,然後引進來,逐漸形成聚集效應,建成具備吸附力的開放中心。最近,香港大學支持其經管學院在創業之國以色列成立了「港大特拉維夫創新中心」,目標就是聯接香港、以色列、大灣區的創新創業資源,以期形成中外互通的創新創業生態。
三、 廣開門戶,凝聚國際優秀人才。紐約、倫敦之所以是舉世公認的國際大都會,在於能夠吸引全球傑出人才前往工作和生活。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的資源優勢有目共睹,雖也有各種優才計劃,但特區政府吸納人才的總體思路仍不夠清晰,部分獎勵措施也不夠精細。
舉例來說,香港縱有高品質的國際化大學,但在吸引亞洲區內的優秀年輕人留學方面卻乏善可陳:不僅不如美國、英國,也顯著落後於新加坡、澳洲等。特區政府對大學招收非本地學生的限額乃屬作繭自縛,理應盡快讓大學自主決定,因為非本地生絕大部分是自費,不僅並無造成公共財政負擔,反而可為本港增加資源,帶來各種經濟好處。
此外,香港應該積極走出去,致力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界合作。最近,在大學的支持下,港大經管學院在胡志明市成立了「港大越南中心」,一方面希望和越南商界建立緊密的聯繫,為其培養國際化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透過和越南學界合作,助其提升教學和研究。通過融入越南社會,可望提升香港大學的聲譽,吸引當地優秀青年赴港升學。
為吸引國際上最優秀的學生前來留學,特區政府應結合社會力量,考慮設置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之類的獎勵項目,提供優厚的留學條件。再者,放寬工作簽證對於吸引國際優才也至關重要。
總括而言,若能以積極開放的方式,增強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讓特區成為國際人才求學和創業的上選之地,同時亦為本地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以確保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中不落人後,東方之珠就自會愈發璀璨。
蔡洪濱教授
港大經管學院院長兼經濟學講座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二年六月八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