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沿海城市,且地勢低窪,香港很容易受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在過去幾十年,已歷經多次氣候災害。何國俊教授、王芑丹女士、胡若菡女士和畢成先生指出,有兩種氣候風險尤其令人關注:強颱風侵襲和海平面上升。作者們研究了颱風和海平面如何影響公共租住房屋(公屋),並在不同氣候變化情況下進行情景分析,評估潛在的經濟損失。
分析顯示,海平面上升引致的資產損失可能更為嚴重,長遠而言尤其如此。另外,在較高碳排放的氣候情景下,三個所選公共屋邨因海平面上升而遭受的資產損失將遠遠高於颱風造成的損失。氣候風險若處理得當,可轉化為發展機遇。
為妥善適應氣候變化,作者提出了七大政策建議。這些建議包括整合數據,構建地理編碼數據平台,以全面展開氣候風險分析;活化更新舊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對新建築物選址應考慮海平面上升問題;對脆弱社群給予更多關注;改良氣候災害預測、預警和緊急應變系統;構建氣候巨災保險和再保險市場;支援早期氣候科技企業和氣候適應科技應用;在實現淨零排放過程中,不容小覷氣候轉型風險。
3 Mar 2025
教學人員
在《南華早報》SCMP論壇“重新定義香港系列2025”上,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強調,香港的債務對GDP比率顯著低於新加坡、日本和美國等其他發達經濟體。這為政府主動利用政府擔保的債券來投資新的增長驅動力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因為歷史上對大型基建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是正面的。 在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的一篇相關文章中,鄧教授分享了有關升級香港經濟部門的見解,這些見解與前述觀點一致。鄧教授表示:“香港的高排名和全球認可的大學擁有大量優秀的基礎科學和學術研究,這些研究應該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需要被實現。” 他還強調了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更好協同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努力,香港可以解鎖新的機遇,鞏固這座城市作為不僅僅是金融中心的角色。
3 Mar 2025
教學人員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在接受《南華早報》和《信報》訪問時分享了對財政預算的看法。他強調,政府正採取「保守的做法」來應對赤字,建議在2025-26財政年度減少2%的經常性開支,並在接下來的兩年內持續進行類似的削減。他認為,為了解決結構性赤字,特別是政府提高收入以應對開支不斷上升的能力仍未明朗,可能需要將削減開支的幅度提升至3%。 對於香港未來5年債務佔GDP比率最高16.5%,鄧教授形容為「完全安全」水平。至於人民幣債券,對於需要及持有人民幣的機構例如國企則有吸引力,雖然內地經濟遇壓力,但國企有資金流動性,年期為3至5年較合適。 鄧教授亦強調,針對機構投資者發債成本較低。隨著目前股市表現良好,零售投資者對債券的收益要求至少在4%至4.5%之間。因此,他建議應最大化機構市場的參與,因為3.5%的收益仍然具有吸引力。
27 Feb 2025
教學人員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接受《灼見名家》訪問時表示2025/26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屬預料之中,並且認為香港的財政狀況依然健康。他表示政府審慎處理財政預算,形容政府削減開支的行動很快,對政府能有效控制和減少日常開支感樂觀,相信經營開支再略降就能解決問題。 劉教授強調,政府在資金運用上需綜合考量社會與經濟效益,以及應加速推動長遠項目發展,例如北部都會區及大學科研項目。他指出,這些計畫需由政府提供基礎科研資源及設施建設支持,方能有效吸引人才。不過,他建議政府不要投資「風險企業」,強調「香港一向是小政府,要繼續保持好」。 至於香港政府利用法定機構自行發債來推動好的項目發展,例如機場管理局和市區重建局,劉教授認為這能夠帶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機會。他提到,香港的發債計劃應保持簡單易明,較易讓市民有信心入手認購。
劉洋強調公共財政應以「抓大放小」的原則來考量,認為太花時間人力鑽研和實行削減一些佔用實質資源較少的項目,例如長者交通優惠,可能更不划算。他亦不主張公務員減薪,認為這會影響工作積極性。
27 Feb 2025
教學人員
香港經濟目前正面臨轉型的種種挑戰,尤其在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這些困難尤為明顯。儘管如此,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接受TVB、有線新聞及香港電台等訪問時,表示依然樂觀。他指出,最新的財政預算案中包含了多項針對經濟轉型的措施,以及進取的減開支方案。他認為,分析香港財政時,必須區分短期和長期的影響。 鄧教授對政府每年能減少2%經常性開支表示有信心,並相信在4年內可達成7%的減幅。對於社會福利、醫療衛生及教育三大方面開支均超過1000億,他表示如新加坡一樣,香港亦面對人口老化等問題,所以在以上三方面開支難免有大幅增長。
在債務方面,鄧教授指出,香港的債務佔GDP約10%,這比新加坡超過170%的債務比例要健康得多。他預期未來1-2年內息口不會上升,發行10-15年期的債券以支持長期的基建投資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做法。 鄧教授強調政府在理財方面需保持審慎,未來每年減少經常性開支,加上不同基金的整合,將為政府帶來可觀的收入,他亦指出,雖然基金回撥固然令財赤減少,但回撥基金亦令投資產生的回報減少。他認為,全球最低稅和最低補足稅可能每年為政府帶來約150億元的稅收,但這也可能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因此需謹慎評估外資流失的風險。最後,他指出,推動文化產業和吸引非國內遊客將有助於提升香港的經濟貢獻。
26 Feb 2025
教學人員
在第七章中,周昭瀧教授探討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三大層面 — 香港的競爭力、勞動力市場和安全考量。
首先,要保持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各行各業都不能忽視人工智能的應用。面對其他亞太區城市的激烈競爭以及中美科技戰,香港必須制定獨特的策略,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方面積累實力。其次,作者觀察到這次的人工智能浪潮可能會對高技能、高收入工作造成影響。人工智能也將深遠影響國際和本地的勞動力市場,在複雜的相互作用環境中,取代和創造林林總總的工作。第三,人工智能可能會對社會構成一定的安全問題,例如發生失誤、遭受黑客攻擊、病毒和軟件程式錯誤、存在偏見及歧視等。因此,政府責無旁貸,應教育公眾有關人工智能的力量和風險,並制定關於人工智能使用責任和倫理考量的規例和指引。
24 Feb 2025
教學人員
港大經管學院今年初曾發表研究報告,指港府可充分利用債券計劃額度發債融資,其團隊成員兼該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表示,從經濟學角度看,並沒有政府債務佔GDP比率超出某水平便對經濟構成危險的共識,現時政府未償還債務佔比未達到需要關注的水平,香港有空間再發逾千億元債券,估計新一個財政年度發行額或與去年相若,如果融資所得是匹配長期基建支出,發行年期愈長愈好,即使未來相關比率逐步增至20%,依然具發債空間,關鍵是市場吸收程度和利息成本考慮。
24 Feb 2025
教學人員
19世紀末,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觀察到義大利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 這一現象後來被美國管理學者約瑟夫·朱蘭(Joseph Juran)進一步發展,推論出著名的“80/20法則”:80%的結果(輸出)往往歸於20%的投入(輸入)。
24 Feb 2025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談及香港的財政狀況。劉教授指出,公眾對財政儲備的疑慮雖然普遍存在,但即使目前的高赤字持續,政府的財政儲備仍可持續約五年,這顯示出香港的財務狀況相對可控。劉教授強調,與其他經常出現持續赤字的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的債務情況是可控的,且政府通常能夠用收入抵消開支,持續赤字的風險不高。
21 Feb 2025
教學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