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加速貿易現代化
從1990年代以來,很多國家已經嘗試以數碼化方式實現貿易現代化,但受惠於歷時20多年相對平穩的地緣政治環境及高度全球化,貿易數碼化並未得到足夠關注。在新冠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處處受到衝擊,船運、港口與海關操作相繼出現混亂情況。這些深刻經歷過後,各國政府意識到數碼科技可提供靈活及有效的方法,以應對貿易鏈斷裂的問題,因而都在加速推動貿易數碼化。
貿易數碼化是龐大的工程,不但要把與貿易相關的公、私營部門數碼化,而且需要盡快制定適用於數碼貿易的法規、行業標準、流程指引,以及培養相應的人才。
有見及此,近日筆者帶領亞洲環球研究院(AGI)的團隊,與國際商會(ICC)及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製作「全球貿易現代化指數」(Global Trade Modernization Index,簡稱GTMI),以協助政府及業界評估各國在貿易數碼化的進程。
指數評估了64個經濟體在以下5個範疇的發展程度:無紙化貿易、法規與監管、業界數碼化條件、人力資本以及貿易開放程度。按平均分排名,貿易數碼化程度最高的5個經濟體分別為新加坡、香港、荷蘭、德國、美國【表】。除新加坡在各方面較為均衡外,即使是排名前10名的經濟體,也普遍面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例如德國在其他各項均遙遙領先,唯獨在無紙化一項表現平平。又如美國,雖已具備全球最先進完善的數碼貿易監管體系,卻苦於無足夠的相關人才。
因此,我們冀望這項指數既有助於政府及公眾進一步理解環球數碼貿易的發展狀況,也能為以後的規劃與投入提供明確方向。作為GTMI項目的初版,是次排名主要展示公開數據及原始數據,而在下一階段將會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第二版預期於今年下半年發布,其中包括更全面的比較,有興趣的讀者屆時請留意AGI網站。
至於指數的具體數據及計算方法,已在AGI 網頁上列出,此處不贅。下文將聚焦排名榜上兩個重點。
貿易數碼化最關鍵的一步是實現跨境貿易無紙化。無紙化代表所有貿易手續都在線上完成。對貿易商家而言,無紙化意味着低廉的成本和較高的效率。對國家與政府而言,無紙化貿易可降低人力成本之餘,亦能減低錯誤率。此外,無紙化可減少紙張浪費,提升經濟的可持續性。在現今世代,人類已可以輕鬆將訊息發送到火星,人工智能創作的藝術甚至以假亂真,貿易無紙化本應是小菜一碟,但出乎意料的是,目前尚未有任何國家真正實現跨境貿易無紙化。
技術既然已經成熟,為何國際貿易遲遲無法擺脫紙張?究其原因,障礙不在於技術,而是在於政策。一方面,各國採用的標準不盡相同。在一次貿易的過程中,涉及到港口海關、稅務、銀行支付、法律條款等環節之間的協作,而每個國家對每一環節又各有不同的規定及要求。因此,即使是在兩個國家之間主動尋求建立一套彼此互通的標準,亦往往得花數年談判。
為了破除這一障礙,很多國際組織都制定了各種協議框架範本,以期盡快建立統一或互相認可的數碼標準。不過這些範本並未受到歡迎,尤其是經濟規模相當的國家,通常對新標準抱持懷疑或保守的態度。2017年,聯合國通過《電子可轉讓記錄示範法》,為承認電子票據文檔提供了一個法律範本,但至今僅有7個國家加以採用。而世界貿易組織早在2011年已要求所有成員建立貿易單一窗口,即是將所有貿易手續概集於一處的一站式網絡平台,當前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成員國能夠全面落實。
另一方面,關於數據安全的擔憂也導致很多國家在無紙化上裹足不前。無紙化貿易有賴大量數據流動和提取,其中自然涉及個人資料、商業訊息或其他敏感數據。有見及此,不少國家對無紙化貿易持有觀望態度;中、美、英、印,以及多個歐盟國家,更出台了數據約束法規,以限制數據外流。
數碼化降低了貿易成本及進入門檻,令規模不大的公司同樣有機會涉足世界市場。
正當實體貿易邁向數碼貿易的轉型期,這對新興市場而言,無疑是追上其他國家甚至彎道超車的大好時機。然而新興國家似乎並未如預期般搶佔先機。在「全球貿易現代化指數」中,發展中經濟體表現普遍不如發達經濟體。位於排名首25名之內,僅有馬來西亞一個發展中國家。
很多發展中國家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和物流方面的基礎設施,並不落後於發達國家,反而在政策及監管方面的差距值得擔憂。新興國家本身法律體系不夠完善,面對新的貿易模式時就更顯滯後。另外,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的一份報告顯示,新興經濟體在數碼貿易上施加了更多的政策限制,其中中國、印度、印尼、越南等幾個亞洲的貿易大國更在限制最多的國家之列。過多的政策限制拖慢了發展中國家的數碼化步伐,尤其在近年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更可能令這些國家錯失數碼化轉型的良機。
上述指數中港人的關注要項,自然是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及排名第二的香港。在近年港新兩地無休止的競爭當中,新加坡似乎又一次佔優。究竟該國哪方面做得更好?剔除因自由貿易協定數目較少而拉低香港分數的「貿易開放程度」一項,最顯著的應是兩地在無紙化貿易規則和框架方面的差距。
新加坡是採用了《電子可轉讓記錄示範法》框架的唯一主要經濟體。以此國際標準為基礎,新加坡在今年3月30 日利用區塊鏈技術已經完成了全球首宗完全無紙化的跨境貿易;同時新加坡亦在積極對外接觸,自2019年提出全球首項數碼經濟夥伴協定(DEPA)以來,已先後與澳洲、英國、南韓等多個主要貿易夥伴簽署DEPA,為高效進行數碼貿易建立完整的技術、政策及法律環境。
至於香港,雖然已在數碼貿易融資及跨境支付等方面領先全球,可惜無紙化進程卻未能跟上腳步。2018年推出的香港貿易單一窗口,最後階段要到2026年才會全面實施,目前進出口商仍須到不同部門完成報關及產地來源證等多份文件。而與無紙化相關的政府政策、標準、法律制定則遲遲未有定案。
無紙化貿易是多方協力的結果,只有貿易夥伴之間協力合作,在技術和監管標準上彼此互通,無紙化才能成為可能。因此,在貿易數碼化的問題上,香港不應將新加坡視作對手,而應主動溝通,尋求合作,盡早完善相關的制度要求,加入到全球的無紙化行列。若特區政府及業界能更進一步,成為數碼貿易的領航者及規則制定者,則必會令香港在全球數碼貿易新浪潮中獲益更多。
鄧希煒教授
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
龍淑儀小姐
亞洲環球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三年四月十九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