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拼車盈利難題:綠色出行背後的網路效應與策略選擇
隨著科技和網路發展,拼車服務勢必向自動化及智慧化方向邁進。 筆者透過研究不同定價模式和匹配機制,為網約車平台建議提升拼車盈利的策略。
在全球資源緊缺與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共用出行成為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網約拼車服務作為共用出行的一種創新形式,不僅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減少碳排放,還能有效降低民眾的出行成本。 然而,這個看似理想的模式在實踐中卻面臨盈利難題。
以Uber和Lyft為例,兩大平臺均在新冠疫情期間暫停拼車服務,后雖相繼重啟,但運營狀況分化明顯。 Uber的拼車服務至今仍在運行,而Lyft卻在重新上線僅1年10個月後再次關停 【注1】。 這情況揭示網約車拼車服務在技術與市場機制上的多重挑戰。
疫情之前,Uber和Lyft的拼車服務已難以實現財務可持續性 【注2】。 為吸引乘客接受繞路、更長等待時間等不便,兩家平臺在拼車服務推出初期設置了固定折扣價。 可是,大量拼車請求匹配失敗,最終轉為單獨乘車。 由於司機報酬依舊按照行程距離和時間計算,導致未匹配成功的拼車請求顯著增加了平台的運營成本。
為破解拼車服務的盈利難題,平臺可以探索以下三種路徑。 研究表明,網路效應(即特定時段內的拼車成功率)對拼車服務的盈利能力具有決定性影響,也是選擇最佳策略的重要考量因素。 網路效應越強,平臺越容易找到目的地相近且時間匹配的乘客,從而提高匹配成功率,優化資源利用,並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 優化定價模式
定價模式對拼車服務的盈利至關重要。 “一口價”模式提供了價格穩定性,但可能導致平台虧損; “拼成價”模式則根據是否成功拼車動態調整費用。
研究發現:
當網路效應強時,平臺可通過「一口價」鎖定價格預期,並以較高的匹配成功率實現盈利。 在這類區域或時段,適當降低價格還能進一步增強網路效應。
當網路效應較弱時,「拼成價」模式更具優勢,可動態調整價格,減少匹配失敗帶來的成本壓力。 這也解釋了Uber為何在疫情後轉向「拼成價」模式。
- 優化匹配機制
滴滴出行嘗試通過預匹配機制(即拼成再出發,未拼成不發單)來提高拼車成功率並降低運營成本 【注3】。 然而,與傳統的極速拼車機制(即匹配失敗也派遣車輛)相比,預匹配機制並未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原因在於預匹配機制或會流失未獲匹配的乘客。 此外,此機制還要求乘客付出額外的時間以等待拼車結果,平臺需設定更低的拼車價格來吸引乘客,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 優先拼車策略
平臺可採用優先派車給拼車單的策略,並通過提高拼車費用來彌補單獨乘車和拼車價格之間的利潤差距。 此策略可吸引更多乘客選擇拼車,進一步增強網路效應。 研究顯示,在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后,純拼車模式或成為主流。
拼車服務: 綠色出行背後的機遇
通過研究不同定價模式和匹配機制下的拼車盈利條件,本研究為網約車平臺提供策略建議,助力拼車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進步,更精準的路況預測和動態調度將推動拼車服務向自動化和智慧化方向邁進。 這不僅可以優化用戶體驗、降低成本,還能進一步減少能源消耗,為共用出行帶來新機遇。
*文章基於筆者與港大經管學院創新及資訊管理學學術領域主任萬智璽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國際首席技術官學院助理教授周琴共同撰寫的研究論文“The Profitability Puzzle of On-Demand Carpooling: Pricing, Matching, and Network Effects”, 可到以下網站流覽: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5083645
注1: Davalos, J (2023) ‘Lyft will discontinue pooled rides, launch new airport feature’, Bloomberg, 11 May
注2:
Bellan, R. (2023) ‘Lyft might drop shared rides, stay focused on basics under new CEO’, Yahoo, 30 March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lyft-might-drop-shared-rides-231024896.html
注3:‘滴滴大動作不斷,推出“青菜拼車”,不止白菜價,晚3分鐘賠1元! ‘騰訊網 https://news.qq.com/rain/a/20200721A0Q7MJ00